
中医故事 | 民间揪痧疗法,治疗病痛往往有立竿见影之功效
注明:本文系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号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,否则一经发现,追究法律责任。 作者:刘琼 编辑:春风 审核:小...
注明:本文系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号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,否则一经发现,追究法律责任。
作者:刘琼
编辑:春风
审核:小也
突遇急症,揪痧显功
我们当地风俗,男女青年结婚当天,男方要请未婚男女青年各四人去女方家接新娘,这大概就相当于城里人婚礼上的伴郎伴娘吧。
三十多年前,我先生 (当时还在恋爱期间)一位朋友结婚,我和先生被邀请去接新娘。朋友结婚那天,是个大热天。一大清早,我们一行人骑自行车从男方家出发。
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农村多地没通公路,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也只有自行车,并且还是少数人有。
我们去接亲的队伍中,一位男青年骑自行车载一 位女青年,我家先生骑着自行车载着我,先骑行了二十多里地,后又步行十来里羊肠小道,颠颠簸簸,八点多钟才到达新娘家。
我们到后,新娘家按农村风俗习惯,热情接待新郎方的客人,很快安排我们吃早饭。吃过早饭,又把我们请到新娘邻居家休息。
一屋子人刚落座,我先生就弯下腰按着肚子大声叫着肚子痛。他脸色铁青,说肚子像刀绞一般痛,亲戚朋友见状,都吓得一阵慌乱。
新娘家离医院有四五公里路程,又都是乡间小路,先生痛得腰都直不起,根本无法行走,怎么能到那么远去医院看病呢?20世纪80年代,当地危重病人要到医院去只能用滑竿抬。
那时,我才二十出头,我想:怎么办啊?看着先生痛苦不堪,我想:是不是叫新娘家人绑滑竿找两个壮汉把先生抬到医院去?
但我知道绑滑竿要找躺椅、砍竹杆做抬杆,还要找绑的很多绳子,还有踏脚的小栓子一系列东西。临时去找这些东西很费事,加上人家做喜事,又怕他们认为不吉利。
但我又怕先生病情延误治疗时间,会有什么不测,想对新娘家人说又不敢跟新娘家人说。看着先生痛得死去活来的样子,我都快急哭了。
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,一个中年妇女端一碗水过来,叫我扶住先生。她一手拉着先生手腕,一手就在先生肘窝处揪。女人手落手起,只听“啪”一声响,先生肘窝处被揪起的皮肤,出现一片黑红。
再揪几下,肘窝血管处鼓出一个乌黑的包,先生的叫声越来越小,两个肘窝揪完,先生不叫唤了,脸色也由青转红润,精神也好了。
等我把碗里剩的水端出门去泼掉,再回到屋里时,先生跟屋里人有说有笑起来,跟没事人一般,似乎是在演戏。女人没有用药,一碗水,揪几下,病就除了,立竿见影,农村叫这种手法“揪痧”。
揪痧在民间
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小时候体弱,经常感冒。那时农村经济条件差,村里人的缺乏一定医疗知识,家庭很少会备什么日常用药,无论哪个家庭,直到人病得倒床不起了,才会抬到医院去就诊。
那些年的农村,不管大人小孩,小病小痛,很多时候都是用刮、揪、打火罐,或者到野外采草药来治疗。
刮痧
他们没有上腹下腹之分,也不懂胃肠肝胆脾等器官,只要是腹痛胃疼,农村人都说是肚子疼。
那时,经济不发达,卫生条件落后,饿了常吃生的东西,在野外渴了,田里沟里肉眼看着干净的水就捧着喝,小孩子得蛔虫病的很多。只要肚子痛,人们不是认为是蛔虫,就是认为是发痧。
那时候大人在一起干农活,特别是酷暑天气,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,突然某人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儿,大汗淋漓,有时还上吐下泻,脸青面黑。其他人一看这来势汹汹的阵势,都吓得慌里慌张,都说此人发痧了。
一个队的人,邻里乡亲,一起劳作,互相照顾。如果有人发痧,其他人都会在极短时间内,用他们特有的揪沙法来帮助病人消除病痛。这一招也是我们小时候生病时母亲惯用的手法。
如果在家里,打半碗冷水放在病人身边,挽上病人的袖子,露出肘窝。揪沙人左手抓住病人的手腕,右手从手腕往上用力推,推到肘窝处,如此反复几次,再抓水在肘窝处,用力拍打肘窝处血管几下。
揪沙人右手食指、中指并拢弯曲,两指夹住病人肘窝血管外面的皮肤,使劲往上扯。这就是扯痧,即揪痧。扯几下皮肤就红,甚至发乌红。
民间揪痧
揪痧探究
乡亲们说的发痧,现在看来大概就是急性肠胃炎、胃肠痉挛或者中暑之类的病。我小时候。医疗资源匮乏,村子里的人用揪痧治病,多数时候还管用,特别是急性的胃腹部疼痛,有时真有立竿见影之效。
中医认为揪痧通过对皮肤反复揪扯夹挤,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,使血液渗透到皮下,造成皮下瘀血,可以改善微循环,疏通经络,起到舒筋理气,祛风散寒的作用。
农村揪痧一般是用于胃腹部疼痛。小时候,母亲给我们揪痧,腹部疼痛,揪肘窝,后颈窝;感冒发烧、咳嗽、哮喘,就揪颈部,喉部,后颈窝。
现在看来,在这些地方进行揪痧,既符合中医的近治法,又对几个重点穴位进行了刺激。如肘窝上的曲泽穴,尺泽穴,颈部的天突穴,后颈窝的大椎穴等等。
▋天突穴
天,头面天部也。突,强行冲撞也。位于颈部,当前正中线上,胸骨上窝中央。本穴具有宽胸理气、通利气道、降痰宣肺的作用,可用于 咽喉肿痛、呕逆、 咽喉炎等疾病。
▋大椎穴
督脉腧穴。大,多也。椎,锤击之器也,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。本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,具有益气壮阳的作用,可应用于中暑,霍乱,呕吐等病症。
乡亲们虽不懂穴位,但他们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,通过不断的摸索中,得出一些治病的经验。
老人们说揪痧法治病,就必须揪红,甚至揪黑,不然就会反痧,反痧了就难治了,并且还要两只手都要扯。说来也奇怪,如果不是这类病,你无论怎么揪,肘窝、颈窝就揪不红。
我们小时候,抵抗力差,经常犯病,不是咳嗽就是肚痛,妈妈就给我们扯痧。扯 痧很痛,妈妈手脚重,性子又急,巴不得两下子就给我们把病抓掉。
她把我们夹在两腿间,我们匍伏在她膝盖上,等我们不注意时,她就快速揪几下,我们痛得尖叫,她停下来说:“忍着,忍着,还有一下就好啦。长痛不如短痛,坚持就是胜利。”
一想到感冒发烧、肚子痛时的难受情形,再想到短痛几下就可以解决长痛的苦,我便自我安慰到:还是咬牙忍忍为好。等到母亲为我揪完痧,果然感觉轻松了许多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年轻时的许多事情都在记忆中变淡,而与刮痧有关的一切,却变得愈加生动清晰。
— END —
好文推荐:
食用了两千年的香草,肉类食品的最佳搭档,你深入过了解过它吗?
好物推荐:
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,不代表本刊观点,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
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,用于公益传播,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原创投稿:cjcmmxinmeiti@126.com(邮箱)、chunfeng52566(微信);商务合作tcmrun(微信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